“二月二”龙抬头历史渊源 各地民俗大不同
龙抬头的说辞,来自古老的天文学。人们曾经用二十八宿,来表示星辰的位置,据此判断季节。其中的七宿: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,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,每到二月初的黄昏,角宿一星和二星
中国最大的庙会 淮阳太昊陵二月二庙会
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,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和长眠,炎帝神农氏继之建都兴业,是姓氏文化、农耕文化、八卦文化和龙图腾的发源地。站在淮阳小小的版图上,沿着岁月的印记细细寻究,这块版图上的印痕会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:古称宛丘、陈、陈国、淮阳、陈州、陈城;孔子3次来陈,留4年;《诗经》载有“陈风”10首,曹植、李白、张九龄、苏轼、苏辙、晏殊等历代文坛巨匠均在此留下了千古华章;包公陈州放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;淮阳泥泥狗被誉为 “真图腾,活化石”;剪纸、布老虎等工艺品精美绝伦;太昊陵庙会被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“单日参会人数最多的古庙会”……
淮阳太昊陵二月二庙会祭祖者
淮阳名胜古迹众多,有史可查的326处,其中全国第一或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16处,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。名冠全国18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殿宇巍峨,博大精深,蕴藏着华夏姓氏文化之根,史学界公认为“天下第一陵”;平粮台古城遗址,距今已有4600年的历史,是目前我国发掘出土时代最早、面积最大、留存最好的古城遗址;面积1.6万亩的龙湖,夏日荷香十里、水草丰茂,是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。一泓碧水环抱陈楚故城,七台八景散落其间,形成了“城在湖中、湖在景中、景在城中、人在画中”的亮丽风景;剪枝公园有松柏造型200多种,被誉为“淮阳独秀”、“天下奇观”;每年的春季朝祖会、夏季赏荷月、秋季寻根游、冬季民俗展活动和两年一度的中华姓氏文化节,四海宾朋云集,万姓同根谒祖,形成了万人朝圣的东方奇观。
历史的脚步走了5000年,脚下的土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沧海桑田,而淮阳每年万众瞩目的传统祭拜盛会始终未变,从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,淮阳这个“人文始祖”太昊伏羲定都和长眠的地方,每天都会用宽广的胸怀迎接数十万海内外羲皇子孙“回家”拜祖。万亩龙湖以它的烟波浩渺,巍巍羲陵以它的肃穆庄严,企盼着一个个炎黄子孙实现崇敬始祖、念乡追远的夙愿。
在那原始的洪荒年代,太昊伏羲氏曾在此结网罟、兴庖厨、定姓氏、制嫁娶、画八卦……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大地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。从此,中华民族开始有了愚昧与文明的分野,有了血脉相承的名和姓,有了阴阳辩证的先天八卦,有了神秘威严的龙图腾。
伏羲因此成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,被后世推崇为“三皇之首”、“人文始祖”,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祖,龙祖,中华共祖。
二月会
农历二月二,民间有说法叫“龙抬头”,淮阳太昊陵庙会俗称“二月会”,也叫“人祖古会”,每年自农历二月初二,至三月初三止。这段时间,河南、河北、安徽、山东等省的祭祖者云集淮阳,潮水般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,高峰时每天有10万人。
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,据史书记载,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(淮阳)。他“一画开天分阴阳,推演万物定乾坤”,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。他发明网罟,教民渔猎畜牧,开创了原始畜牧业;他自认风姓,教人循规蹈矩;他制嫁娶之礼,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;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,教人礼乐之大化;他以龙纪官,号曰龙师,分理海内;他仰观天文,俯察地理,他创立八卦,结束结绳记事开启人类智慧,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。
为纪念伏羲的功德,后人在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地淮阳建了陵庙。据史书记载,春秋时淮阳已有伏羲陵墓,汉代以前在陵前建祠,唐太宗李世民颁诏“禁民刍牧”,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,至明清两代又屡加修葺扩建。太昊陵规模宏大,太昊陵庙会更是热闹非凡。
从古到今,太昊伏羲陵前香火不断,历代皇室贵族、文人墨客均来淮阳朝宗谒祖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,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朝祖庙会,其会期之长、范围之广、人数之多,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。
担经挑:祭祖的原始遗俗
太昊陵庙会有花样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,与其他庙会相比,太昊陵庙会的底蕴更丰厚,文化味道更浓。庙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群身着黑衣、肩担花篮、手敲竹板边舞边唱的妇女,她们时而慷慨激昂,时而低吟诵唱,这舞蹈叫担经挑,舞者多是年长的妇女。她们高举黄绫青龙旗,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来到太昊陵,先祭拜“人祖爷”,然后到统天殿、显仁殿、伏羲墓前表演担经挑。担经挑传女不传男,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规矩。担经挑史诗一样地在淮阳流行了几千年,它是原始社会以舞祭媒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,是集祭祖、娱神、求子为一体的祭拜形式,是原始巫舞的演变,是淮阳独有的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。舞到最后,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,两尾相碰,象征伏羲、女娲相交之状,其唱词也多与伏羲、女娲有关。这种祭拜形式与古陈国崇尚巫风、盛行巫舞有关。
太昊陵庙会上还有众多的民俗形式,如拴娃娃、抢旗杆、送楼子、摸子孙窑以及信灵还俗、交尾泥泥狗等,这些都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生命起源的生殖崇拜。通过摸子孙窑得子者,还要用旗杆、楼子还愿,以示感激。太昊陵庙会众多民情风俗,反映了原始社会最本质、最自然的对生命的渴望。
泥泥狗:图腾时代的“活化石”
泥泥狗
泥泥狗是太昊陵泥玩具的总称,当地老百姓叫它“灵儿狗”,说它是给“人祖爷”守陵的,把它奉为祭祀伏羲的神物。自古以来,太昊陵庙会期间,街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,南来北往的游人香客到太昊陵祭拜过“人祖爷”后,都要买些泥泥狗带回去,不仅沾沾泥泥狗的灵气福气,还可以驱邪避灾。淮阳泥泥狗为泥质,黑底,上绘红、黄、绿、粉、白五色点线图案,有孔,能吹出“呜呜”声。造型古朴、简约,有200多种。这些稀奇古怪、神秘虚幻的动物有着神奇的名称:人面猴、人面鱼、猴头燕、草帽老虎、多头怪、独角兽、猫拉猴……好似一部活生生的《山海经》。这200多种造型并不是出于淮阳民间艺人的审美趣味,而是一种崇神、祭祀的需要,在民间艺人的心中,这是老祖辈传下来的,这种做法是不能更改的。在这些呈现着原始印记的超自然、夸张的形体上,释放着远古的神秘。
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许多神兽都是原始社会部落的图腾,形形色色的泥泥狗与《山海经》中描绘的奇禽神兽都反映了史前人类的图腾意识,所以学者们称淮阳泥泥狗为保存至今的“真图腾”、“活化石”。看着这些古拙奇异的泥泥狗,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伏羲、女娲“抟土造人”的传说:伏羲、女娲兄妹成婚后,天下人烟稀少,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,就用泥捏制泥人,待这些泥人晒干后,就变成了能走动、会说话的人。千百年来,泥泥狗的制作方式和这个古老的传说在淮阳民间代代相传,生于泥土,长于泥土,又归于泥土,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密码,也承载着子孙万代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念。
布老虎: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象征
布老虎
在太昊陵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,有单头虎、双头虎、直卧虎、侧卧虎、玩具虎、枕头虎等,形态各异,大小不一,是装饰化、人格化了的布玩,造型惹人喜爱,逛庙会的人们总要买上几个带回去,希望儿女们不受邪恶侵犯,吉祥如意。
追根溯源,布老虎起源于虎图腾崇拜。原始社会风雷闪电、猛兽出没,人类自身非常脆弱,强大的老虎被人们看成是世上的强者,因此人们把老虎作为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。布老虎以双头虎枕为多见,是崇虎习俗在民俗中的表现形式,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双头虎枕是一个象征阴阳相合的母体,可以祛灾、保护娃娃平安,而单头虎、直卧虎等则是作为全家保护神的镇宅图腾虎类型,这些布老虎腹装草糠,黄布包皮,人工缝制,虽然把其身躯和尾巴大幅度收缩了,然而老虎的主要特征却丝毫没有忽略,着意刻画的虎头、又圆又大的眼睛和龇牙咧嘴都被明显夸张,老虎的神态更为生动。
淮阳人喜爱老虎还源于伏羲、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。相传远古洪荒时期,一次大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,伏羲、女娲兄妹伏在白龟背上逃过洪水大难。洪水过后,世上只剩兄妹二人,为繁衍人类,他们各自去寻找配偶,但遍寻都无第三人,便商定以滚石为媒,合而为婚。伏羲羞于看见妹妹,遂自变老虎,以草遮面,与其妹成婚,使人类得以延续。伏羲、女娲被称为“人祖爷”和“人祖奶奶”,所以布老虎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和玩具,是后人对人祖伏羲、女娲的怀念与敬仰,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与象征。
在太昊陵庙会上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朴习俗,这些古朴习俗在礼教浸染的中原腹地已保留了数千年。太昊陵庙会是古老的约定,也是现代的约会。
文章整理:妙技巧(miaojiqiao.com) 欢迎分享!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!